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The Elements of Counseling"讀後記事 Part 1

吳志祥諮商心理師
 
  跟很多人所想像的不一樣,學習心理治療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雖說心理治療的主要活動是說話,個案說話,治療師說話,可是,嚴格地說,治療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帶著治療的意義與目的。至少治療師的反應必須符合學理。
  許多教科書都試圖描繪心理治療的樣貌,俾使學習者能夠掌握精要。由於心理治療歷程的全貌本來就很難精確描繪,若要再經過翻譯,就更容易失去味道。不過對於非英文使用者的我而言,讀英文原文書,會將多數的文句在腦海裡用中文來加以理解是很自然的事。於是在讀了這本The Elements of Counseling第七版時(作者為Scott T. MeierSusan R. Davis2011年出版),我便隨手略譯了內容,做為筆記。
  之後,我比對了自己的筆記與坊間已有的第六版中文譯版,發現有些出入之處。這些出入並不是原文版次之間的差異所致(第六版和第七版增修之處並不多),而是在對文義的理解上有著根本的不同。所以我試著更完整地整理自己閱讀第七版的筆記。在馨培心理治療所的網頁中分享自己的讀後整理內容,是希望非心理治療專業人士能藉由了解心理治療人員的研讀內容,去除一些對心理治療的距離感。至於心理治療工作者若有興趣,不妨來找找碴,提出您的評論。(賜教可寄至:seanwu@alumni.nccu.edu.tw)
  以下將分次分享個人的讀後整理筆記。


整理者註:The Elements of Counseling(書名)可譯為「諮商的基本元素」。至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異同,建議普羅大眾不妨視之為同義詞。筆記中將counselor譯為諮商師,但以國內的現況而言,不管是諮商心理師還是臨床心理師,大家所學的心理治療理論並沒有什麼差異。至少就本書所提到的十三種理論取向,心理師都可以學,也極可能都有涉獵,更可能有不少的心理師們都是傾向採取折衷取向(如本書第一章內容所提),也就是整合這些不同的理論取向,發展出一種個人的心理治療取向。
 
第一章 佈置『舞台』
 
諮商歷程 
歷程會影響結果。諮商歷程──就是諮商過程中,諮商師(counselor)與個案(client)共同的作為──影響了諮商的結果與成敗(Beutler & Harwood, 2000Orlinsky & Howard, 1978)。為了能精熟諮商的歷程,新手諮商師除了必須發展出一整套的助人技巧外,也要擁有一個引導他如何應用技巧的諮商理論。
要怎麼樣才能發展出一套諮商歷程的『取向』(approach)?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依據最近的一些估算,諮商取向(像是心理分析、行為,和理性情緒)的數目已逾四百種(Kazdin, 1994Perez, 1999)。而根據有關諮商結果的研究顯示,沒有任何一種諮商取向的成效明顯優於另一種(Lambert & Cattani-Thompson, 1996; M. Smith & Glass, 1977),各主流學派也沒有在諮商理論這一議題上形成什麼共識。
不必說,許多現今的諮商師聲稱自己屬於整合取向或折衷取向。從好的一方面來說,折衷取向的諮商師會採取『有效的作法(do what works)。因為學習過各式各樣的諮商取向,折衷取向的諮商師會理智地、直觀地選擇適合個案需求的諮商取向。在某些情況裡,這選擇的決策歷程是很直接了當。舉例來說,如果一位患有恐懼症的個案出現在你的治療室,你可能會運用系統減敏感法,而且大可以預期此法會達成很好的功效(Wolpe, 1990)。然而,有關個案與治療取向的配對也經常可能是不明確的,遇到那樣的情況,折衷取向的缺失就暴露無遺了。在最糟的情況下,折衷取向的諮商師幾乎是在瞎猜,或者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譯註:此處原文為flying by the seat of your pants,意指早年的飛行員在沒有儀器的協助下,僅能憑感覺飛行)
在本章中,我們將描述十三種我們認為──基於多方的研究與諮商實務──重要的諮商取向,諮商師通常將這些取向運用在建立及強化諮商關係上,而學會這些步驟的諮商學習者,將得以擁有一整套的基本助人技巧。
 
1 進行個人接觸
諮商的基礎是諮商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不同的諮商取向對於諮商關係強調的程度會有所不同,但所有的實務工作者都明白,個案與諮商師必得先進行接觸。
因為諮商師無法精確地將人際關係理出一套條理,進行個人接觸這一舉動也就很難被清楚地描繪。我們還是得約略地談談這個主題:進行接觸意味著與個案同在、觸及個案的情緒,及進行溝通。這並不表示個案得馬上與諮商師發展出穩固的關係。事實上,對於害怕親密與人際關係的個案,進行接觸這一舉動還得特意地調整步伐。
在進行第一次會談時,對於與個案接觸這部分,應該要格外地注意(Adams, Piercy, & Jurich, 1991; Gunzburger, Henggeler, & Watson, 1985;Odell & Quinn, 1998; B. Pope, 1979; Sullivan, 1970)。讓個案來引領會談的方向。如果個案開始閒聊了起來,先讓他聊個一分鐘,再試著引領他回到諮商的議題。

諮商師:嗨,我是蘇珊。我是你的諮商師。

個案:哈囉,我是比爾。外面雪實在是下的好大。

諮商師:真的是。所以過來這兒的路上有沒有遇到什麼麻煩?

(接觸!)

而不是

諮商師:讓我們來討論你的問題,別討論下雪的事。

(太直接了)

讓個案在諮商初始的階段負責引領會談的方向,有助於信任感發展。這麼做也讓他們的議題,及他們的個人風格得以流露(MacKinnon & Michels, 1971)
有什麼會妨礙你與個案的個人接觸呢?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接連安排太多的個案,我們就會開始覺得有些匆促。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在個案與個案之間安排十到十五分鐘的空檔,利用這段時間為前一個會談記些筆記,看看下一個會談個案的先前記錄。在會談與會談間喘息一下,將使我們在處理個案時,能把每位個案視為獨特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