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三六九大學

三六九大學
吳志祥諮商心理師

臺灣西部有幾個「校外教學」熱門地點(1),中小學老師戲稱為三六九樂園(2)雖然各校帶學生出門的名義是「教學」,但學生出門的心態並不在學習,是在與同學共遊的美好經驗,是體驗遊樂設施所帶來的刺激感。


家裡的老人家也喜歡出遊,特別是新聞媒體提到哪裡有活動、哪裡有很多人去,老人家都特別想去,理由是——不去好像自己就不如人,不去人生彷彿欠缺了什麼。偏偏老人家易焦慮、易恐慌,搶熱潮搭貓纜時,老人家全程都把眼睛閉上,緊緊捉著我們的手,可搭過之後,隔日便迫不及待地去公園向人述說。
幾年前老人家約了幾個友伴一起去東京迪士尼樂園,同行的人說:這趟旅程,老人家什麼遊樂設施也沒體驗,怕心臟承受不住……可是當初老人家堅持要去,因為人人似乎都去過,自己也應該去那麼一趟。
我是位中學教師,看著學生如何挑選大學校系,聽著某些大學招生專員口沫橫飛說著:不讀大學會有多悲慘、他們學校的入學門檻有多低……我想到的是中小學學生參加校外教學的心態,及家裡老人家說什麼都要去一趟熱門景點的堅持。
那些努力促銷「大學畢業是基本學歷」的學校,被我戲稱為三六九大學。大學學歷是多數現代人的最低學歷,從數據看來是這樣。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在三六九大學裡,學生沒有把知識學習當成一回事,學生取得的是學歷,而不是能力。是的,我們不能否認,參與社團也是種學習,深夜集體出遊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但那是大學的主學習、副學習,還是輔學習呢?
已經有大學教師退讓到考前公佈考試題目與答案了。有些老師不再把「請寫出本課程任課老師的姓名」當成加分題,而是直接當成考題。更誇張一點的考卷,只要寫出本課程上課的時間可以得20分,寫出自己的名字再得20分。即使老師如此放水,都仍有學生無法及格。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解決,其實是夠清楚的,媒體言論廣場裡多的是理論家與實務工作者提出的主意。但,我們的教育當局並沒有動作,為什麼?沒有能力?還是在忙更重要的事?
教育部一直把高中生必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當成要事在推動。教育部希冀高中生把四書當人生哲學來咀嚼?當純文學來欣賞?或是兩者兼具?對此,我們只能從課程綱要(草案)來猜想。根據目前公布的課綱所言之課程目標是:一、培養道德倫理意識及淑世愛人精神。二、汲取古人之生命智慧,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三、省思文化要義,結合在地特色與當代思潮,以達繼往開來之目的。
儒家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就讓我們順著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汲取古人之生命智慧,並落實於日常生活」的目標,想想一個連「校外教學」變成「全校大郊遊」都放任不管的教育部,是否有能力處理三六九大學這種現象呢?
你說這種推論太僵化,我舉雙手贊成!上樑正不正與下樑歪不歪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教育部版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裡充斥著這類——君子如何如何,以及小人怎樣怎樣的無聊推論。一旦大量選為語文教材,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討論、批判(3),結果就是養出一缸子「醜陋的中國人」。
教育政策與教育目標應該是教育部的專業,但教育部顯然不願積極面對三六九大學的問題。它把力氣花在捨棄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強勢推動「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這種過時的觀念。
關心子女的家長開始自力救濟吧!建議你在幫助子女考量就讀校系時,最好一起進到選擇清單中的大學,從窗外看看上課學生的表現,聽聽老師、教授的內容,是不是三六九大學,不需要繁瑣的評鑑。如果你們仍然想參考教育部的相關資料,建議你除了師生比、教師研究成果等官方強調的數據之外,請教育部告訴你,在該大學(特別是科技大學)註冊的學生中(尤其注意進修教育部與夜間部),領有智能障礙手冊的人數。問這個數據不是要歧視智能障礙人士,而是它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部分大學早已失去高等學府的功能了!
臺灣有不錯的大學,如同臺灣有太魯閣之類的景點,這點值得高興。但臺灣也有為數不少的三六九大學,如同臺灣有一堆不知為何存在的蚊子館。三六九大學的文憑可以帶來不輸人的自信心,可以像彩券一樣帶來希望,即使就學時多數時間都閉著雙眼,還是能使人在畢業典禮中給自己一個「讚」。但民間企業終究是張大眼睛在選才的,花費大把銀子取得三六九大學文憑的求職者,當面試官問道:「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於吾國乎?」時,難道可以靠「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樣的答案來過關嗎?
1:各地的博物館不是校外教學最熱門的地點
2:這三個遊樂園的名稱裡剛好有山、六,及九。
3:課綱的規劃是以六學分實施論語選讀(3學分)、孟子選讀(2學分)與學庸選讀(1學分)等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