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正確認識焦慮情緒2

  相信許多人都對以下電影主角的行為表現印象深刻:電影《火柴人》中的騙子尼可拉斯凱吉、《老大靠邊閃》中的黑道角頭勞勃狄尼洛,還有《愛你在心口難開》中的龜毛作家傑克尼柯遜。也許你在哈哈大笑之餘也會很難理解,這些人為何會對一些怎麼做都好像沒有差別的事情這麼執著其細節?或者對某些一點都不重要的事情這麼擔心、放不下?

  那是因為當人一開始感受到威脅時,大腦就會傳送訊息到一組神經讓身體準備採取行動,這組神經就是自律神經系統(那也就是為什麼早期大家比較常聽到把焦慮症狀稱做「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許多罹患焦慮症的人都擁有某些不利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因而觸發了過度焦慮。像是有些人的害怕是學習而來的,就像曾經被大狗追咬過的小孩子,很容易會認定所有的狗都很可怕,從此一直逃避和狗的接觸,即使長大了之後也沒有機會修正他對於狗的觀念;還有些人的焦慮是因為自己不恰當的想法所造成的(但他現在不一定有注意到這些想法習慣有什麼不對勁),例如說,有些人的憂慮具有迷信的功能,也就是說這些人相信他的過度憂慮可以防止負面的結果出現,或是他可能誤認為憂慮是一種行為謹慎的好表現。

  一般人也許並不清楚,許多焦慮症患者在青少年期,甚至早在兒童期就開始出現部分症狀,在未經適當治療的情況下,通常就會持續到患者成年之後。尤有甚者,焦慮症往往不會停留在原本的程度,也不太會隨著年紀增長就「想通了」,通常會變得更複雜、更難處理,只要生活壓力一大則焦慮症狀更是會越演越烈,嚴重時還會讓患者痛苦到產生輕生的念頭。
因此,期待大家都能對自己的焦慮情緒有正確的了解和及時的覺察,平時就能定期安排自己從事合適的紓壓活動。對於嚴重的焦慮症狀也決不要拖延、輕忽,最好趕緊前往就醫或找心理師諮詢。希望大家都能擁有精彩豐富但又快意舒適的人生。


作者:呂嘉寧(臨床心理師、馨培心理治療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