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正確認識焦慮情緒1

  想想光是一天的生活中,你自己就說過或聽到幾次「我好緊張喔!」、「天啊!怎麼辦?」的對話內容。現代人也常常使用「煩惱」這個詞,像是「畢業就等於失業,想到就煩得很!」也許很多人都聽過「21世紀是憂鬱症的世紀」這個說法,但大家並不知道,其實在精神科門診中,焦慮情緒所導致的病症才是患者最多的疾病。

  發展心理學發現,襁褓時期的嬰幼兒會因為發現媽媽離開視線而嚎啕大哭、驚慌失措,但又因媽媽的再度出現而恢復鎮定,因而提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概念。由此可見,打從襁褓時期開始焦慮情緒就已經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但是,焦慮不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自然情緒狀態(反應),也是人類的重要經驗之一,遠古時代的人類在感受到威脅時,就是靠著焦慮感所產生的警戒反應而得以生存下來的。不過,今日的環境與遠古時期大不相同,所以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若無法調適持續不斷的壓力,就可能會讓過量的焦慮情緒給壓垮。

  一般程度的焦慮情緒最容易引起的就是生理上的緊張性疲倦,解決之道正是「運動」。乍聽之下有些奇怪,都已經很疲倦了怎麼還要去運動呢?其實,身體運動正是克服緊張的最佳良方,而且它還可以讓你恢復精神、增加創新想法。此外,像是規律持續進行放鬆練習或靜坐,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營養都是最基本,但也是最有效的紓解焦慮良方。
然而,像是強迫症、恐慌症...之類到了疾病程度的焦慮症狀,就不建議大家還是只關在家中自練武功了。另外,我們通常拿來安慰別人的話語,像是:別想太多、放輕鬆點…之類,應該也沒有太大的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請繼續閱讀:正確認識焦慮情緒2)


作者:呂嘉寧(臨床心理師、馨培心理治療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