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對長期臥床病患之家屬(照顧者)的心理調適技巧與提醒

  隨著社會的老年化現象愈趨明顯,整體社會的疾病與健康型態也有所轉變。青壯年人口在全體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減少,但所需要負擔的角色卻更加多元化,不再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或負責哺育下一代,而有更多的機會需要照顧身體有病痛的老一輩家人。但是在中國人忌諱談生病的民情習慣下,常等到生病的事實已經逼近眼前了,大家才會突然面臨需要瞭解應該如何同時照顧生病的家人與自己的難題。

  當照顧者在全心照顧患者的同時,自己也同時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常常會影響到照顧者本身的日常功能,甚至會造成生活上的不適應。因此,照顧者也常被稱為「隱形」或「第二」受害者。

  以下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部份,想要提供給主要負責照顧長期病患的家屬,希望能幫助大家都可以照顧好自身與家人,而不會一起被病痛給拖垮了。

1. 尋求其他家人的支持:
  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彼此重要的支持來源,不論年紀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的功能,及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適時地與其他家人做好溝通,讓大家能有一致的立場及瞭解程度,主動提出要求並接受協助,可以幫助主要照顧者減輕心理壓力與生活上的部分負擔。

2. 找人分享自己的照顧經驗:
  許多人在照顧家屬的過程當中,會經驗到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隨著照顧時間的拉長,這些情緒反應也會跟著變化。這個時候可以嘗試與別人分享、討論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試著了解所經歷到的這些情緒反應都是一種自然現象,可以讓自己的心理舒服一點。

3. 不要過度自責:
  當面臨到危機或困境時,不要太快歸咎於自己或患者本身,其實這些問題有可能就是疾病造成的,並非是患者或自己的過錯。因此嘗試著找出真正的原因,並學習正確的處理方式,建立順暢的求助管道是比較重要的。多給自己鼓勵,對於無法控制之事物的變化不要歸罪自己。

4. 清楚自己的極限所在:
  很多主要照顧者背負了自己與家人的期待,總希望自己能把病患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不願讓別人發現自己其實在經濟上、精神上或技巧上是有困難的。甚至,還會認為生病的家人正在受苦的時候,似乎不應該去提起自己內在的困難及需求。但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長期臥床的患者需要的是長期持續的照顧,而非短暫一時的密集關照而已,所以照顧者必須了解自己目前能夠做到什麼程度。當自己覺得負擔過重時,就要趕緊找人幫忙,以避免有更大的危機發生。

5. 瞭解自己的重要性:
  永遠要記得,對你自己和臥床的家屬而言,「你」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沒有了你也就沒有了他,因此要好好地善待自己,千萬不要忽視自己的感覺,以及有好好生活的權利。

6. 預留一些心理空間給自己:
  尤其是剛開始接手照顧臥床病患的人,特別會為了急著了解狀況或忙著重新建立生活秩序,而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最後就可能提早崩潰了。計畫好一天的時間,每一天都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允許自己花一點時間或金錢在別的事情上面,或者享受一下自己喜歡的嗜好、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讓自己可以放鬆與休息一下,只是做回自己。別把自己繃得太緊,小心累壞了!

7. 保持運動、練習放鬆
  照顧病患對自己的體力也是一大挑戰,此外「勞動」並不等於「運動」,因此讓自己維持有規律而充分運動的習慣,或者向心理師詢問練習放鬆的技巧,都有助於維持體力、紓解壓力。

  照顧者如何調整自己,以減輕為了照顧患者所帶來的壓力,而不至於為了照顧患者而崩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的感受到長期持續的壓力讓自己喘不過氣來,或是感覺太過沮喪、焦慮,你也可以主動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切記!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成為對患者更好的照顧者。


作者:呂嘉寧(臨床心理師、馨培心理治療所院長)